找到相关内容40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浅述《沙弥律仪要略》之意义

    戒,是通向涅盘的桥梁,戒的功能是在断绝生死道中的业因业缘;戒,是人生伦理道德的规范,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。世界上最为人尊重的是道德,而道德是戒的浓缩;戒,是出生一切善法的功德根本,也是完成涅盘菩提的...

    温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2267320.html
  • 记警语怀师恩

    这一次恐怕在劫难逃了!”  只是,自己终因业缘未尽,而到底又活了下来。返回妙心寺,他老人家知道有人送慰问金供养,即对我说:“妙心寺经济拮据,你又‘福报有限,业障深重’!医疗费用就由你私人支付吧!”  ...

    释传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5468492.html
  • 觉观和现实人生的关系

    分离或出事,才后悔莫及。得到时不知珍惜,失掉时才觉可贵,多可惜啊!我们能够在一起是一种业缘在维系著。我们多生多世不知结下多少善缘和恶缘,我们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不知多少次,这一生同现在的人结缘,谁知下世又...

    李月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04369113.html
  • 弥勒真是求名菩萨吗?----- 弥勒法门诸经辑要(五)

   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 生死所趣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...

    释明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51969376.html
  • 戒律之运用

    :  僧教育应注重僧伽律仪,在教理、戒法、禅方面,我们特别重视戒法基础。佛陀制戒目的是为了帮助弟子断生死烦恼、业因、业缘,每条戒都具足了摄取于僧、令僧欢喜、未信者令信、信者令增长、能调者令调顺、惭愧者...

    惟俊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55169772.html
  • 晋美彭措法王关于清净口业的开示

    大菩提心的菩萨。若对境是大乘菩萨,其恶口相骂的业报将是不可思议的。对此,我们很多人不重视也不知道有这样的因果报应,故从此,在生活中一定要谨小慎微。 ○ 成熟业缘有三个条件: 一、对境是得果之圣者; 二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5376342.html
  • 山西小院答:为什么要诵《地藏经》?

    功德力,回向因果,超拔个人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,得令往生净土,究竟解脱。 依佛法“自心本自具足万法”的观点,地狱是众生心中本有之法,业缘成熟时便被调发出来,因此它是自心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92777907.html
  • 星云大师论弥勒净土

    回去。’余曰:‘弟子业障深重。不愿回去了。’弥勒曰:‘你业缘未了。必须回去。以后再来。’” 虚云老和尚是开悟的祖师,他绝不会妄语诳人。他在定中亲见弥勒说法,不仅坚定了自己往生弥勒净土的信心,而且,还对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71178527.html
  • 正知当下

    认为禅宗太过直接,祖师会骂说:“戏演得多逼真,戏终是戏,不改你本然面目。”若认为禅宗有问题,会误导末法众生,禅师只会说:“各有业缘,业由心生。宁为乞儿,奈何!”   不管禅是否适合我们,但禅的俐落...

    杨云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1079187.html
  • 澈达业的真谛 提升人我价值四

      六、业报酬引的特质   业报酬引、价值取向及其度量都具有现实性。今已缘熟,须先受苦报;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,但善因薄弱,善缘未熟,故须等待后世再受善报。恶人做恶,反得好报,只因前生所种善因已成熟,从而先受福报;今生所造恶业,业缘未熟,苦报待缘生现行。《光明童子因缘经》中有一首著名的偈语:“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”[1]此偈反映了业报酬引有其自身的特质:   (一...

    常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3481503.html